甘蔗尾梢做飼料環保又增收
近日,筆者走訪地處桂中的武宣縣,一望無際的蔗海綠波翻騰,田間不時傳來的陣陣牛犢叫聲,仿佛是這片希望田野上的一串美妙音符。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武宣縣充分利用甘蔗尾梢資源豐富、剩余勞動力多的有利條件,搶抓國家政策扶持、養殖業進入轉型期的機遇,按照“品種良種化、生產規?;?、養殖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帶動農戶規模養殖優質肉牛,探索出以甘蔗尾梢作為主要青飼料的“北牛南養”成功路子。
2008年,武宣縣被農業部列為全國2008年~2015年肉牛養殖優勢區域;2010年,被列為國家肉牛產業體系示范縣。今年4月,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曹兵海博士考察武宣肉牛產業時指出:武宣的能繁母牛飼養規模在南方6省名列第一,全國名列第四。
蔗梢資源良性循環
武宣縣甘蔗種植面積40多萬畝,每年有40多萬噸甘蔗尾梢。過去,農民對甘蔗尾梢的處理,除少量用作飼料直接飼喂草食動物外,大部分都是就地焚燒,采用青貯技術加工調制的飼養戶不足1%,蔗梢利用率較低,既造成飼料資源的浪費,又污染了環境。
經過充分調研論證,武宣縣縣委、縣政府轉變方式,利用鮮蔗梢進行青貯,可有效解決草食畜冬春飼草的供應,減少飼料的糧消耗,緩解人畜爭糧的矛盾;同時,利用甘蔗尾梢作為養牛的青飼料,比種植牧草成本還要低,每噸蔗梢收購價僅為160元左右,可以降低養殖成本。因此,引進“中國第一肉牛品種”夏南牛,發展優質肉牛產業,成為武宣縣推動畜牧業跨越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
經過近3年的實踐,利用蔗梢養牛,使武宣縣甘蔗的綜合利用水平明顯提高,逐步形成了“蔗梢養畜—過腹增值—畜糞還田—改良土壤”的循環經濟鏈條,不僅讓養殖企業、養牛農戶節約了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還有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龍頭企業帶動飼料種植專業合作
針對養殖戶牛只外購難、母牛飼養量短缺等實際問題,武宣縣實行“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采取“公司引牛、農戶領養、回收犢牛、政府貼息、公司擔?!钡任逦灰惑w的能繁母牛農戶領養模式。
此外,縣委、縣政府整合各種支農惠農資金,重點投向肉牛產業,有效地促進了肉牛產業較快發展。2008年以來,武宣縣水產畜牧部門將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專項資金300多萬元全部投入肉牛產業發展。與縣婦聯聯合實施“婦女創業就業促進行動”,扶持農村婦女發展規模養牛項目,已投入婦女養牛創業資金1600多萬元。
近3年來,金泰豐公司已帶動建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和牧草等飼料種植專業合作社25個,吸收農戶2150戶,存欄肉牛3200多頭,種植牧草5000多畝,種植甘蔗6萬多畝,年可產甘蔗尾梢近10萬噸。2011年,公司帶動農戶增收5000多萬元,解決就業約15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產業轉型天地廣闊
目前,武宣縣已有規模肉牛養殖場56個,2011年全縣肉牛出欄2.06萬頭,存欄6.37萬頭,其中能繁母牛存欄2.46萬頭。
按照規劃,武宣縣以龍頭企業為依托,正繼續完善優質肉牛良種繁育和飼養、肉牛屠宰、牛肉深加工、生物工程和市場體系建設,密切各板塊銜接配合,使產業互補、互相促進。目前,1個常年存欄3000頭種牛擴繁場、1個年出欄4000頭育肥牛的育肥牛場已基本建成;年屠宰5萬頭肉牛屠宰加工廠已完成征地,即將投入建設;年加工生產生物飼料10萬噸的生物飼料加工配送廠和年加工處理牛糞6萬噸,生產有機肥料2.5萬噸的有機肥料廠已完成可行性研究。
為延伸肉牛產業鏈條,增加養殖效益,減少環境污染,武宣縣還大力發展以肉牛養殖業為紐帶的循環經濟,加快推廣“林-草-牛-沼-菌-肥”、“牛-沼-菌-糧”、“牛-沼-菌-菜”等循環經濟模式,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一批實用性強、經濟效益好的新模式,促進了節約型畜牧業的發展。
- 上一篇:如何養豬既能賺錢、保持生態平衡又放心安全呢? [2014-09-17]
- 下一篇:活菌微生態制劑與死菌及代謝產物差異顯著 [201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