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病蟲害的基本知識
一、牧草病害的基本知識
(一)牧草病害的概念
牧草與其它植物一樣,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會遭受病原生物的侵害(或外界條件不適宜),導致其新陳代謝紊亂,生理或生物化學過程發生變化,最后表現為結構和外部形態上的異常,這種現象稱為牧草病害。感染病害后,牧草抗逆性下降,生長不良(甚至死亡),草產品品質變劣,經濟損失較大。
牧草病害和我們平時見到的機械損傷性質不同,是兩個概念。無論生物因素或非生物因素都可引起牧草的損傷,例如昆蟲和動物咬傷,機具重壓和人畜踩踏等。損傷可以是突然發生的,受害牧草在生理上一般沒有發生病理程序,不能稱為病害。但是,機械損傷會削弱牧草生長勢,造成傷口,為病原生物侵入創造了有利條件;而病害有一個發展過程,且病理變化對于一定的誘因(或病原)來說往往是較為固定的,有相對穩定的表現(癥狀)。
下面介紹幾個相關概念。
牧草病害的發生可能受到某個因素或兩個以上因素的作用,其中直接導致病害發生的因子稱病原。生物病原稱病原物。病原物是菌類的稱病原菌。非直接致病的因素稱為誘因。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稱為寄主。如牧草幼苗遭受高溫灼傷,引起病原菌侵染,導致莖腐病發生,被害的幼苗是寄主,高溫是誘因,病原菌是直接導致病害發生的因子即病原。
1.牧草病害的癥狀
牧草感染病害后其外部形態和解剖結構上表現出的病態現象稱為癥狀。根據癥狀產生的來源可以分為病狀和病征兩大類。
(1)病狀
牧草受到病原物侵染后,牧草本身的病態表現稱為病狀。主要有以下幾類:
變色 牧草感染病害后,病部出現不正常的顏色稱為變色。葉片變為淡綠色或黃色的稱為褪綠;葉片發黃的稱為黃化;葉片變為深綠色與淡綠色相間的稱為花葉。
壞死 牧草植物的細胞和組織受到破壞而死亡,稱為“壞死”。葉片上壞死常表現為“葉斑”和“葉枯”兩種。葉斑指在葉片上形成的局部病斑,依病斑顏色可分為黑斑、褐斑、灰斑等。病斑的形狀有圓形、橢圓形、輪紋形和不規則形等。有的病斑擴大受葉脈限制,形成角斑。有的沿葉肉發展,形成條紋或條斑。葉枯是指葉片較大范圍的壞死,病、健部之間往往沒有明晰的邊界。葉枯多由葉尖開始向葉基部發展。
腐爛 牧草植物的細胞和組織被病原物分解破壞后發生腐爛,腐爛可分為根腐、莖基腐和穗腐等。含水分較多的柔軟組織受病原物酶的作用,細胞溶解、組織崩潰造成軟腐或濕腐。腐爛后水分散失則成為干腐。幼苗的根和莖腐爛,導致幼苗直立死亡的稱為立枯,幼苗倒伏的則稱為猝倒。
萎蔫 牧草根部或莖部維管束受病原菌侵染,發生病變,水分吸收和輸導受阻,引起葉片枯黃、萎凋的稱為黃萎或枯萎。植株迅速萎蔫死亡而葉片仍呈綠色的稱為青枯。
畸形 牧草被病原物侵染后發生增生性病變或抑制病變稱為畸形。前者有癭瘤、叢枝等。后者有矮化、皺縮等。此外病組織發育不均衡常導致卷葉、蕨葉、拐節等畸形病狀。
(2)病征 牧草感染病害后,病組織上出現病原物產生的營養體和繁殖體稱為病征,病征主要有以下幾類:
粉狀物 某些真菌相當數量的孢子密集在一起所表現的特征。可以分為白粉、黑粉、銹狀粉等。這些病害就以癥狀特點分別命名為白粉病、黑粉病、銹病等。
霉狀物 病部產生各種霉層,如青霉、灰霉、赤霉、霜霉等。它們主要是由真菌的菌絲體和孢子梗以及分生孢子組成的。寄主可能同時存在壞死和腐爛等病狀。
菌核 病株體內外產生黑色、褐色、棕色或藍紫色堅硬的顆粒或團塊,大小相差懸殊,是真菌菌絲體組成的休眠結構。常引起寄主病部腐爛。
粒狀物 病部產生各種大小、形狀、色澤的小顆粒。包括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盤、子囊殼、子座等。
膿狀物或膠狀物 這是細菌病害的典型特征,是細菌細胞和植物組織分解物的混合物,干后呈膠膜狀。
2.侵染性病害與非侵染性病害
牧草病害依致病病原性質可分為兩大類,即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也稱非寄生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侵染性病害也稱寄生性病害。
(1)侵染性病害 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這類病害在適宜條件下,可在植株間傳染蔓延,甚至造成流行。因此又稱傳染性病害。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包括真菌、細菌、病毒、寄生性種子植物以及線蟲、藻類等。
(2)非侵染性病害 由各種不良的物理或化學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這類病害只局限于受害植物本身,在植株間不會相互傳染,因此又稱為非傳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包括水分過多或過少;土壤中鹽分過多、過酸或過堿;溫度過高或過低;光照過強或過弱;營養缺乏或不均衡;污染環境的有毒物質或氣體;栽培管理不當等因素。
(二)牧草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1.真菌
真菌是一大類有別于動植物的微生物類群,有細胞壁和真正細胞核,沒有葉綠素,以菌絲體為營養體,以孢子體進行繁殖的不能自養的低等生物。真菌的生長發育可分為營養階段和生殖階段。
真菌營養體除極少數為單細胞外都是絲狀。單條絲狀物稱菌絲,交錯成團的稱菌絲體。菌絲通常圓管狀、無色透明。但一些真菌菌絲(特別是老熟菌絲)可呈現不同顏色。
真菌經過營養階段后,即轉入生殖階段。先進行無性生殖,產生無性孢子。有的真菌后期在同一菌絲體上進行有性生殖,產生有性孢子。真菌常見的無性孢子有:游動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等;有性孢子有:卵孢子、接合孢子、擔孢子、子囊孢子等,分別是鞭毛菌、接合菌、擔子菌、子囊菌類產生的有性孢子。
自然界中,真菌數量巨大、分布廣泛,引起的病害占植物病害總數的70%~80%。
2.細菌
細菌是一類個體微小的單細胞微生物,其形狀有球狀、桿狀和螺旋狀,分別稱為球菌、桿菌和螺旋菌。植物病原細菌都是桿菌,其粗細較為穩定,但長度變化較大。
細菌最普通的繁殖方式是裂殖,即一個細菌細胞自中央分裂為兩個相同的子細胞。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條件適宜時,20分鐘就可以分裂一次。短時間內細菌在固體培養基中局限在一處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見的群體稱菌落,菌落多呈灰白色、黃色或褐色等,其顏色與細菌產生的色素有關。
細菌廣泛存在于水、土壤、空氣和各種物體上。目前已發現的植物細菌性病害約有300多種,我國約有70種。
3.其它病原
除真菌和細菌外,線蟲、病毒、寄生性種子植物、植原體等也可引起牧草和飼料作物病害。
(三)牧草侵染性病害的發生
1.侵染過程
侵染過程是指病原物從侵染寄主植物開始到產生繁殖體或發病為止的過程(又稱病程)。可以人為地分為接觸期、侵入期、潛育期和發病期四個階段。
2.侵染循環
侵染循環是指病害從前一個生長季節開始發病,到下一個生長季節再度發病的過程。傳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環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場所主要有:田間病株及其殘體、土壤、種子及其它繁殖材料、糞肥和機具等。及時消滅越冬和越夏病原物對于減輕下一季節發病有重要意義。
(2)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在生長季中植物開始生長后第一次發生的侵染稱初次侵染。初次侵染成功后,寄主上產生大量病原物繁殖體在田間反復侵染稱再次侵染。一些病害在一個生長季內只侵染一次(如黑粉病等),有的則可多次再侵染(如禾草銹病等)。在病害防治中,對于只有初次侵染的病害應集中力量消滅越冬和越夏的病原物。有多次再次侵染的病害,除消滅初侵染源外,在生長季節內還應采取其他措施限制再次侵染的發生。
(3)病原物的傳播 病原物不斷傳播是引起病害發生和流行的基本條件。病原物傳播途徑主要有:風力傳播、水力傳播、昆蟲傳播和人為傳播等。
3.影響牧草病害發生的環境因素
影響牧草病害發生的環境因素主要包括氣象因素(溫度、水分和光照等)、土壤因素(土壤的理化性質、肥力和微生物等)、栽培因素(灌水、施肥、刈割、種植方式、草地利用狀況及草地衛生等)等。
二、昆蟲的基本知識
(一)昆蟲綱的特征
昆蟲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其特征是:整個體軀分為頭、胸、腹三個體段,每一體段又由若干個體節組成。頭部生有口器,1對觸角,1對復眼和0~3個單眼,是感覺和攝食的中心;胸部有3對胸足,2對翅,是運動的中心;腹部由9~11個體節組成,包藏著生殖系統和大部分內臟器官,無行動附肢,末端具有由附肢特化的外生殖器,是新陳代謝和生殖的中心。
(二)昆蟲的口器
口器是昆蟲取食的器官,因取食的方式不同,口器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咀嚼式口器,危害最大,如金龜子。防治這類口器的害蟲,可把殺蟲劑噴到作物上,或用藥做成毒餌使之吃下去而中毒死亡。另一類是刺吸式口器,如蚜蟲等。這類昆蟲必須使用觸殺劑或內吸殺蟲劑,才能起到殺蟲的效果。還有一類叫做虹吸式口器,它是蝶、蛾等成蟲的口器。
(三)昆蟲的繁殖方式
大多數昆蟲為兩性卵生生殖,少數昆蟲為孤雌生殖,如蚜蟲。昆蟲的繁殖力很強。許多重要害蟲能夠猖獗成災是與它的強大繁殖力有很大關系的。
(四)昆蟲的變態及發育
昆蟲的個體發育過程一般分為胚胎發育和胚后發育兩個過程。胚胎發育是在卵內完成的,胚后發育是指從卵孵化開始到成蟲性成熟為止的這段時間。
完全變態:個體發育過程有卵—幼蟲—蛹—成蟲四個蟲期,幼蟲和成蟲形態很不相同,如蝶、蛾、蜂等。
不完全變態: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只有卵—若蟲—成蟲三個蟲期,且成蟲的特征是隨著幼蟲的生長發育而逐步顯現的,若蟲與成蟲的主要區別是在體形大小、翅及生殖器官發育程度的不同,如蝽象等。
昆蟲發育的各個蟲期:卵期、幼蟲期、蛹期、成蟲期。昆蟲在發育過程中,如遇到不適宜的環境,常有發育暫時中止,稱為休眠。休眠的目的往往是度過嚴冬酷夏。
(五)昆蟲的主要類群
昆蟲綱的分類有著不同的系統,目以上的分類一般都是根據翅的有無及其特征,變態的方式,口器的構造,觸角和跗節的特征等。根據多數學者的意見,昆蟲綱分為33目。與牧草關系密切的昆蟲種類繁多,但以直翅目、同翅目、纓翅目、鞘翅目、脈翅目、鱗翅目等為主。
(六)昆蟲的主要習性及其在防治上的利用
1. 趨性
昆蟲對外界某種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即本能地對外界刺激源產生定向活動,不趨即避。趨性主要有趨光性、趨化性、趨溫性等。趨性在昆蟲測報及防治上有重要意義。
2. 假死性
有些昆蟲遇到有驚動,足可立刻收縮,這種習性稱假死性,防治上利用這一習性進行機械震落來捕殺害蟲。
3. 群集性
在發育的某個階段,有群集在一起的習性,這些害蟲在群集時常是集中消滅的有利時機。
4. 遷飛性昆蟲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為了滿足食物和環境的需要向周圍遠距離轉移和遷飛。
(七)影響昆蟲發育的環境因素
1. 氣象因素
包括溫度、濕度、光、雨、風、氣壓等。在自然條件下這些條件是綜合作用于昆蟲的。
2. 土壤因素
包括土壤氣候(主要是土壤溫度和濕度)、土壤的理化性質等。
3. 生物因子包括昆蟲的食性、食物對昆蟲的影響、食物鏈以及天敵因素。
- 上一篇:發酵全混合日糧對奶牛品質影響的研究進展 [2017-03-20]
- 下一篇:【接地氣技術】用高溫菌漚堆法生物處理病死動物技術,成本低,操作簡單,效果好 [20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