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養殖業的快速發展,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的集中處理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如成本高、效率低、環境污染等。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推廣的“一場一策”模式,即根據每個養殖場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糞污資源化方案,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將詳細探討“一場一策”模式的優勢,并以實際案例分析其在整縣推進養殖糞污資源化中的應用效果。
“一場一策”模式概述
“一場一策”模式的核心在于個性化和靈活性。它強調根據每個養殖場的規模、地理位置、養殖種類、現有設施等因素,制定出最適合的糞污處理和資源化方案。這種模式與傳統的集中處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優勢:
成本效益:減少了不必要的設施投資和運行成本。
環境友好:減少了糞污運輸過程中的環境污染。
資源最大化:提高了糞污的資源化利用率。
操作簡便:簡化了糞污處理流程,易于實施和監管。
集中處理模式的局限性
傳統的集中處理模式,通常是將各養殖場的糞污集中收集后,統一進行處理。這種模式存在以下問題:
高成本:需要建設大規模的收集和處理設施。
效率低下:糞污長距離運輸導致處理時間延長。
環境污染:運輸過程中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資源浪費:統一處理可能導致資源化利用率不高。
“一場一策”模式的實際應用
源頭減量
源頭減量是“一場一策”模式中的重要一環。通過改進養殖場的飲水系統、減少沖洗水量、實施雨污分流等措施,可以從源頭上減少糞污的產生量。
微生物技術的應用
微生物技術在糞污處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添加特定的微生物菌種,可以加速糞污的發酵過程,將其轉化為有機肥料或液態有機肥,用于農業種植。
全量還田
全量還田是指將養殖場產生的全部糞污資源化后,用于農田施肥。這種模式不僅減少了糞污的環境影響,還提高了土壤肥力,實現了循環利用。
就近消納
“一場一策”模式鼓勵養殖場將處理后的糞污就近用于周邊農田,減少了運輸成本和時間,提高了資源化效率。
案例分析
案例一:南寧市西鄉塘區大興產業園豬場
該豬場通過飲水器改造、微生物發酵處理和儲液池建設,實現了糞污的資源化利用。通過微生物發酵,豬糞尿水轉化為液態有機肥,用于養殖場周邊的果園,形成了生態循環。
案例二:玉林市福綿區印象大唐生態養殖有限公司
該公司通過在集污池中加入微生物菌種,將沼液處理后用于果園灌溉,解決了沼液無法處理的問題,同時增加了果園的產量。
案例三:多個存欄6千以上的豬場
通過源頭減量改造和微生物發酵,這些豬場僅使用兩個交替使用的儲液池,就解決了糞污處理問題,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資源化利用。
案例四:塑料桶解決養殖場糞污處理問題
在南寧市西鄉塘區、武鳴區等地的中小豬場,通過在糞水中滴入菌種,快速發酵成為液態有機肥,解決了糞水無法澆灌農作物的問題。
案例五:一臺鏟車解決養殖場的有機肥發酵問題
對于每天產生幾噸豬糞的養殖場,通過增加一臺鏟車進行循環發酵操作,無需額外設施投入,即可解決有機肥發酵問題。
綜上所述,“一場一策”模式以其個性化、靈活性和高效性,在整縣推進養殖糞污資源化中顯示出明顯優勢。通過源頭減量、微生物技術應用、全量還田和就近消納等措施,不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資源化利用率,還減少了環境污染,實現了養殖業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未來,應進一步推廣“一場一策”模式,為我國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