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廢水(污水)如何短時間達標排放(COD、氨氮、總磷)?在不明顯增加設施投入的情況下,且處理成本低廉
雖然當前的政策重點推廣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對養殖的廢水鼓勵肥料化。但一些養殖場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如環境因素即使處理廢水變成液態有機肥周圍無土地或者無法運輸出去等原因),只能選擇將養殖肥水達標處理,否則將面臨環保處罰的壓力。
養殖特別是傳統的養殖業不能像一些工業、加工業、餐飲業等有那么高的利潤,這些行業處理1噸的污水花十幾元甚至幾十元都可以接受,但養殖業微薄的利潤甚至經常虧損,處理1立方污水花幾元都難以接受,更不能接受高昂的處理養殖污水基礎設施的投入,因此現在的大部分養殖場只有簡單的污水處理設施,及時一些大型養殖場有處理設施,由于舍不得投入較大的處理費用,處理后的污水無法達到排放標準(國家對養殖廢水達標排放主要檢測三個指標,即化學需氧量(COD)、氨氮、總磷,主要指標是化學需氧量(COD)國家標準是低于400毫克/升,氨氮國家標準是低于80毫克/升,總磷國家排放標準是低于8毫克/升。)
廣西助農畜牧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數千個養殖場處理的經驗,總結出一套幾乎不需要增加設施投入,每噸污水處理成本在1元左右甚至0.3-0.5元即可達到排放標準,且能夠在短時間達到。實戰操作步驟如下:
步驟一、盡量從源頭減少污水。將養殖場的雨污分流做好,雨水不要進入污水池;盡量采用不沖水模式,動物飲水時漏出的水引流到雨水渠。
步驟二、利用現有污水儲存設施與處理設施,先快速處理現有陳年殘留的老污水。將產品“養殖場污水生物處理劑”激活后對污水進行全池潑灑(有污水處理大型設備的可以在集污池與曝氣池中投放),根據濃度不同每300-1000立方使用1包連續潑灑3天,之后每3天1次,一直到10-15天。施用3天后污水變成紅色,池低淤泥大量上翻是正常現象,3-7天臭味顯著下降,15天左右達到農用水標準(可以養魚,COD和氨氮達標,如果池低淤泥較深,總磷還可能不能達標),繼續處理到20-30天各項指標一般都會達標,如果在10-15天要在短時間連同總磷和清澈度達標,只需要將產品“養殖污水快速除磷清水劑”撒入,可以在6-24小時達標(總磷及重金屬、清澈度),每立方水體成本0.3元左右。
步驟三、在進行步驟二的同時,在污水池入口處、沼氣池入口與出口處、集污池安置2個塑料桶,桶內每天激活“養殖場污水生物處理劑”24小時交換滴入,目的是每天新產生的污水直接將處理微生物加入,按照每100立方左右使用1包“養殖場污水生物處理劑”的量加入,長期加入。今后老的污水處理完成后,只需要不斷的滴入,今后的污水就會自動處理達標。
步驟四、污水存儲池如果是獨立的,要求糞池處理效果更好,如是3個池,第一個池污水滿后停止污水進入,進入處理,污水進入第二個池,第二個池滿后,第一個與第二個池都在處理,污水進入第三個池,第三個池滿時,第一個池已經處理完成進行排放,污水再次進入第一個池……如此循環;如果三個污水池需要進行階梯式連續處理,需要進行步驟二、步驟三的同時,在三個沉淀池之后的氧化塘(建議是3個),對每一個氧化塘采用竹竿或者水管(堵塞兩頭)浮起從中間隔離,污水排出方向的一般水域種植水生植物,進行植物過濾,讓污水進入的一半水域接收陽光,促進微生物工作(如下圖)。低溫微生物工作變慢,可以增加“養殖場污水生物處理劑”的使用量必要時配用 “養殖污水快速除磷清水劑” ,問題一樣可以解決 。
有大型污水處理設施的,采用“生物泥”效果是緩慢的,達不到快速處理的目的,只需要在進行步驟二后,在集污池每天不斷滴入“養殖場污水生物處理劑”,半個月左右檢測一般都很容易達標,未處理達標前遇到緊急檢測,將產品“養殖污水快速除磷清水劑”撒入即可。
通過上述操作,大部分養殖場、農產品加工廠都可以不明顯增加設施投入的情況下低成本地將污水處理成農用水標準(可以養魚)或達標排放。
- 上一篇:崇左市天等縣擴大生態養牛規模 養牛產業成為脫貧主打產業 [2018-04-10]
- 下一篇:養殖場進行了糞污資源化與無外排污水不會征收環保稅 [2018-04-08]